基础研究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石,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和“助跑器”。走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是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近年来,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发布了《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为高校深入谋划和扎实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依据。
当前,“双一流”建设高校需要心怀“国之大者”,遵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成长规律,充分利用自身特色优势,扎实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自主培养。
习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强调,“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国面临的诸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根子在于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
从长远来看,破解这个被动局面的重要抓手,是聚焦国家战略部署、瞄准未来科技变革方向,全面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要在充分考虑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特色优势,找准基础理科、基础医科、基础文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努力培养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
以西北工业大学为例,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国防军工高校,学校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共性目标定位框架下,进一步论证形成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比如,航空航天类聚焦空天领域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空天领域领军人才;数学类聚焦国防军工行业对基础数学的强烈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致力于培养“数理基础坚实、实践能力突出、专业思维宽广、综合素养深厚”的高层次创新型数学拔尖领军人才;物理类聚焦未来空间科学与应用中的国际前沿问题及国防技术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培养从事物理学和国防关键技术研究的各类领军人才;化学类聚焦新材料和新工艺等重大“卡脖子”难题和基础理论创新需求,致力于培养从事化学基础研究和重要功能材料研发的“理工复合型”领军人才。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具有周期长、投入高、见效慢等特点,为支撑基础学科人才职业生涯长远可持续发展,许多“拔尖计划2.0”试点高校和“强基计划”试点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实施了“3+1+N”本研贯通培养模式,进行了具体探索实践。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本研贯通培养不是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的培养内容进行简单拼凑,而是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有机衔接、梯次推进、渗透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具体来讲,“3”为本科强基学习阶段,主要任务是夯实学生基础学科能力素养;“1”为本研衔接学习阶段,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熟悉学科前沿基础;“N”为研究生(硕士生或博士生)学习阶段,主要任务是支持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与自身兴趣爱好相适应的科研创新活动中去。
为了确保本研贯通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一是要建立激励淘汰机制。实施荣誉学籍机制,本科强基学习阶段每年进行一次荣誉学籍认定,对失去荣誉学籍学生适时进行分流淘汰,鼓励指导本科强基学习阶段或者本研衔接阶段结束时拥有荣誉学籍学生在本学科领域或者其他优势学科、交叉学科选择感兴趣领域进行研究生深造学习。
二是要打造系列化综合训练课程。以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推进高阶性、高质量系列化课程建设,推行综合创新设计实验,注重研究型课程教学与创新研究能力的有机衔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构建理工融合、研究性强、挑战度高、创新性优的研究型综合训练课程体系。
三是要推进科教协同育人。深化科教融合,推动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更大范围地开放共享,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将科研成果和工程案例融入教学实践环节,开展基础交叉、科教融合的科研创新项目,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潜能;依据学生全面成长成才需求,打破学院、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壁垒,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开展科研训练,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人才培养成效与育人主体作用发挥息息相关。高质量做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好学院和教师这两个育人主体的能动性。
一是要在充分学习领会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部署安排和学校规划布局的基础上,统筹谋划、顶层设计好特色鲜明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和实施路径。
二是要坚持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等全链条衔接,大胆探索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选拔、培养、评价等方面新思路新举措,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要统筹汇聚一流的育人资源,打造一批符合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一流课程、一流教材和一流实践体系。
就教师来讲,要按照“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履行好教书育人职责,注重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教育引导基础学科人才坚定热爱祖国、奉献祖国的信念,强化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的恒心和决心,践行弘扬科学家精神,自觉将个人成长发展的“小我”融入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我”中去,以实际行动为我国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作出积极贡献。
(本文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的政治建设研究中心2022年度课题[GXZY2225]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侗族村寨中,向来有“有寨必有鼓楼,有河必有风雨桥”的说法。这种特色是侗族人民长期在山区生活的经验体现
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随着湿地公园的建设,湿地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保护,众多鸟类在此现身,栖息觅食、追逐嬉戏,成为湿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23年8月30日清晨,在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海洋牧场周边的风力发电场,风力发电机映着朝霞、渔船、海洋牧场,源源不断输送绿色能源
近年来,江苏省海安高新区社区教育中心为丰富社区退休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坚持从老年人的特点出发,以欣赏—模拟—学创的舞蹈课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应对老龄化的舞蹈教学,受到了退休人员的喜爱。
2023年8月21日,重庆市梁平区屏锦镇万年社区,错落有致的村庄、金色的稻田、蜿蜒的乡村道路相映成景,勾勒出一幅乡村美丽画卷。
光明网联合中国图片社精选中国图片大赛历届获奖作品,以“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为主题,展现乡村振兴新图景。用图片讲好中国故事,以影像传播中国声音。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镇、大河乡、白银蒙古族乡境内的外星谷星际主题地质公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总占地面积17.34平方公里,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及火星谷、水星谷、木星谷、大炼钢铁遗址四大景区
2023年8月17日,数十只热气球飞舞在甘肃省张掖七彩丹霞景区上空,为游客上演了一场热气球与彩虹山的唯美邂逅。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东北部,景区内千峰竞秀、万壑奔流、古树茂盛、珍禽栖息,终年云缠雾绕,充满仙风神韵,自古以来便有“天下第一仙山”的美誉。
合肥市长江路第二小学栢景湾校区8名少先队员来到某干休所看望抗美援朝老兵郑尊礼,通过聆听战斗故事、参观荣誉史馆等活动,教育引导青少年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发青少年爱党爱国的热情,争当新时代的好少年。
2023年7月30日,湖北宜昌雨过天晴,三峡大坝附近云雾缭绕宛如画卷,美不胜收。
2023年7月27日,江西省瑞昌市武蛟乡,俯瞰蓝天白云下的瑞昌虹源光伏发电站达尔湖场区,排列整齐的太阳能光伏板与周边景致相映成景
郁金香花以其特有的徇烂多彩,娇艳妩媚地高雅身姿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其花也像牵牛花一样,白天舒展开美丽的花瓣,迎风起舞,将最美的身姿展现在人们面前,到了夜晚又好像害羞的姑娘逐渐收拢起多彩的花衣,以待朝阳升起时再一次绽放。
2023年7月18日,在安徽省淮北市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的足球场上,来自乡村小学的小球员们正在进行足球训练。
天津首个数据知识产权交易、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上线日,天津首个数据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数据知识产权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上线仪式在科创中国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举行。
2023年7月17日,山东荣成寻山海洋牧场,养殖工人驾驶船只在云海之间收获江篱,构成耕海牧渔的美景画卷。
2023年7月12日,甘肃敦煌雨过天晴,游客在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观光游览